P2P到底应该怎么投?教你四招有效避雷!
文|赢在青年
16年3月下旬,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,这是一个由央行、银监会、支付清算协会、证监会等牵头组建,获得国务院批复成立的一个组织,主要是对互金行业进行自监管。
但是期间依然事故频发,P2P究竟怎么了?P2P行业陷入频频背黑锅的境地,众多投资人也是人心惶惶,P2P寒冬或许还没过去。
4月9日,人民日报刊文《卷款跑路没那么容易了》为P2P正名。文章指出,真正的P2P平台,只是借款人和投资人的信息中介平台,不涉资金池业务,如果不具备上述特点,特别是涉足资金池业务,就不能称之为P2P。
所以说,出现问题的是骗局本身,即便如此,这些骗子披着P2P的外套干坏事,当然不能容忍,如何辨认伪装成P2P的毒雷成了首要问题。
中雷有以下几类明显特征:
资金不分散、不关心平台动态、对平台没有进行背景调查和深入研究,盲目追求高收益。 要知道收益与风险并行,任何投资都存在客观风险,但是风险判断也分为两类,不可预见性和可预见性。比如平台管理层的道德风险,这种就属于不可预见性,投资人无法主观判断、影响,这类问题就需要行业监管来控制。那么可预见性的问题该通过哪些情况来进行判断呢?我们来看看最近网友们提供的一些防骗法则:
第一:看广告,广告越多,倒闭越快。
第二:实地考察时看办公场所,办公场所越奢华,基本离骗子越近。
第三:如果其公司招聘网站发布员工工资或提出高的离谱,基本出问题较快。
第四:看老板的排场,是不是动辄豪车美女,办公室豪华,红地毯铺路,多半也是骗子公司。
以上观点来自网络,仅供参考。
略带调侃的分析判断,却非常有道理,透过这四点分析可以看出问题直指成本,真正的P2P并没有太大的利润,作为平台,大部分贷款利息都是要给到投资人的,而P2P主要是通过收取佣金或管理费的方式盈利。所以运行成本过高,不是骗子那也存在管理层不善经营的风险。
结合《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与以往的经验,成本的问题之外,我认为面对这四种情况不要投:
1. 不了解资金流向的不投资金去向不透明极有可能存在资金池的现象,完全违背了P2P的性质。
2. 看不懂的业务不投本质上讲P2P就是借贷双方的桥梁,一个桥梁的作用就是解决距离带来的阻碍,朴实为先,现在市面上很多平台就喜欢复杂化,借贷就是借贷,总喜欢搞些婉转曲折的模式,是想要把谁弄晕?
3. 需要拉下线投资人的不投每个平台都会有邀请新用户的活动,给点小奖励,算是一种普遍的推广方式,但是如果承诺高额的回报,就需要警惕了,传销和庞氏骗局都是这种把戏。
4. 先募集钱,后投项目的不投这里所谓的募集资金不包含P2P以外的其他金融产品,因为P2P本身就是促成借贷的平台,有借才有贷,没有投资项目的资金募集都是非法集资。
结语:经济运作的原理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,只是许多人都不愿意去思考,任何形式的投资都有风险同样也有规避风险的办法,良好的心态加上完备的知识才会有好的收获,而且就算是顶级富豪、投资大亨都无法预测绝对的盈亏,自己的钱都不上心,还指望谁来帮你看着呢?
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请谨慎投资
来源:随手记理财社区